首页Home | 收藏本站 | 订阅 | 登录 | 注册 | 手机网 | 微博 | 微信 | 下载中心Download 2015/03/11 10:52:45


互联网思维——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不同解读
作者:梁建章 

  互联网能成为一种思维吗

  首先我同意许小年教授的说法,互联网思维的定义不是很明确,如果仅仅是一种技术,即使是革命性的技术,也不一定能够产生一种新的思维、理念或者哲学。

  过去300年里,出现过很多伟大的技术,比如蒸汽机带来了工业革命,电力创造了现代工业经济,却没有因此出现所谓的蒸汽机思维或者电力思维。但即便现代工业文明没有出现以某一项技术命名的思维,在整个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人们在工作、生活、社交、投资等多个领域内的各种理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只不过这些变化并没有以某一项技术而命名而已。如果真要用某种理念或者某种哲学来代表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最接近的就是Capitalism(“资本主义”)。如果说蒸汽机和电力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并产生了Capitalism,那么,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人们交易和沟通的效率,互联网时代会不会产生“网络主义”呢?

  免费策略、规模效应和边际成本

  我也认同许小年教授的另一个观点,互联网公司的规模效应并非互联网所独有。传统工业文明也有规模效应.。产量越大成本就越低,网点越多效率就更高,这在传统公司同样是普遍规律。而且电子商务公司的边际成本也不是零,比如以携程为例,公司在预订酒店的过程中,经常还是需要提供人工服务来帮助客户解决应急问题。当然,网络公司的规模效应的确会远远超过大部分传统公司,问题在于,这种量的差异是否会导致质的变化呢?所谓的平台战略和“羊毛狗出”的免费战略,也不是互联网公司独有。只不过网络公司的规模效应更大,边际成本更低,导致所谓的平台战略和免费战略更容易获得成功。尤其由于中国人口多,市场大,其规模效应超过美国,是世界第一。

  极致和平台战略

  许小年教授对互联网思维的另一些批判,主要还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比如产品极致,许小年教授认为产品不应该做到极致,因为成本太高。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对于产品极致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制造业的领域,其实在互联网领域内,产品指的是用户交互和交易流程的设计,把这些流程设计好,基本不会增加太多额外的成本,所以企业当然应该把用户的产品体验做到最好。许教授还指出,人们既需要单品海量的产品也需要小众的个性化产品。但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一些高频的产品提供商更容易把自己做成平台,而低频小众的产品往只能成为平台上的一个品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互联网时代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规律,那就是客户来得容易但也去得容易,任何竞争对手的APP与你的客户之间,都只有手指点几下的距离。网络经济中没有太高的客户忠诚度,当一些公司只靠亏钱拉客时,他们很可能永远都亏钱。经济学中还有一个不变的真理,就是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是不会产生超额利润的。当大家都想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赚钱时,结果是大家都挣不到钱。所以,现在备受鼓吹的某些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经营赚钱方式肯定是短命的。

  那么,互联网公司如何赚钱呢?在工业时代,企业可以通过机器、地段、资源的控制来保持比较长的竞争优势。在互联网时代,物理资本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更糟糕的是,客户没有忠诚度,竞争对手可以随时跨界进入。互联网公司要赚钱,就只有持续创新,不断提升效率和客户体验。而要做到持续的创新,没有其他任何捷径,只有靠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创造性人才。 

  企业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创新的人才环境,这其中包括充分的授权、丰厚的薪水和类似创业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正因为如此,包括携程在内的很多网络公司,都推出了鼓励内部创业和创新的人才机制,目的是要培育企业在人力资本和创造力的持续优势。

  我认为互联网带来的最根本变化,就是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和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在网络时代,人力资本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工资在不断上涨,对他们进行股权激励的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从宏观经济来说,未来人力资本的回报相对于金融资本会提升,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收入占社会财富的比例会提高。人力资本的崛起肯定是一件好事,因为人的才能更受尊重,而不是其身份、地位和掌握的资源。而当一个社会更加注重人力资本而不是“资本”时,整个社会也会更加平等、理性和民主。 

所以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互联网思维”,那就是“人力资本主义”(Human Capitalism)。

延伸阅读



Email: chinabobli@126.com or china@ishipoffshore.com Tel电话: +86-21-54362186/ Fax传真:+86-21-64041979

沪ICP备15015253号 www.beian.miit.gov.cn 国际船舶海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Powered by International Ship & Offshore Magazine


Powered by DIY-Page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