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Home | 收藏本站 | 订阅 | 登录 | 注册 | 手机网 | 微博 | 微信 | 下载中心Download 2015/03/11 10:52:45


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国,中国制造业优势如何延续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近日表示,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了31.3万亿元人民币,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这是按照工业产出规模做出的全球排名,若以此指标前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未来中国仍将在较长时期内稳居全球制造业龙头位置。

2021年造船航运海工主要市场活动一览表

2021年免费赠送的新版中国造船地图将发布

制造业的突飞猛进,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解放生产力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也奠定了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底盘。现今的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中国虽是制造业大国,却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大而不强的局面亟待改观。就整体技术水平和在全球产业链条上的地位而言,“中国制造”仍处于全球中等水平,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尤其是高端产业、核心技术领域,与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仍有不小的差距。能否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是摆在国人面前的历史性考验。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高科技上加大与中国“脱钩”力度,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极限施压,我们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高精尖产品与技术方面被人“卡脖子”的被动局面,已经异常鲜明。虽然美国拜登政府增加了一些理性因素,但其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仍然不会改变。复杂的局势和随之而来的严峻挑战,给中国制造业向高端突破带来重重制约与困难。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无法像之前那样依靠比较优势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获得长足进展的机遇。

中国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形势下势所必然的战略选择,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在高端技术上实现突破,而相关的重要路径选择,就是以新型举国体制寻求“自立自强”的攻关突破。除了要借鉴上个世纪“两弹一星”的经验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对接国内国际庞大应用市场的需求,尊重市场规律、经受市场检验,以最终稳定形成超过某个临界点的市场份额来标志其成功。与此同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决不意味着闭门锁国,长期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发展的大趋势。与国外强化优化产业合作,深度融合于全球产业链之中,千方百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仍然是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应继续重视和努力争取的机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十三五”期间在包括医药、航空航天、电子通信、医疗仪器等在内的位于上游的高技术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在制造业中整体占比不断上升。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中低端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或者因为附加值低,遭遇用工难、原材料涨价、困难不断加剧甚至是产能海外转移的问题。

这主要表明,“中国制造”在传统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已显著削弱。从沿海地区开始的招工难问题,已在更大范围内突出。而与此同时,越南、孟加拉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低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逼迫中国从珠三角区域开始的“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成为趋势。如果产业结构调整带不来产业升级,即“腾笼”后“换鸟”却受挫,那么制造业升级发展就会遇到天花板。假如高端迟迟无法突破,中低端又被追赶者步步紧追和替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就难以实现。

招工难、用工成本不断上升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者收入和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制造业成本,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中低端制造业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有可能被兼并重组乃至淘汰出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苦练内功以技术创新积极迎合市场需求,努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及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改变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国家也需要优化在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最低工资保障问题,一些国家并不对此作强制性要求,而是由市场进行调节。我们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在现实生活中有导向上的必要性,但如一味提高标准,使一些地方的用工成本上升过大,便可能带来产能加快迁移、或逼迫企业以更多设备投入替代人工的现象,反而会造成低端产业劳动者就业机会和本土产业机会流失的后果。所以,国家政策在设计和落地时,需注意制定与市场优化兼容、对接的机制。

虽然中国一般制造业近年来面临各种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国产业链首屈一指的完备程度所带来的相对优势及其配套能力。虽然“中国制造”面临人工成本上升、用工难的问题,但也要看到在制造过程中,成本并非只体现于劳动力一个环节,劳动力单位效率涉及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也与产业配套的综合环境水平密切相关,这方面中国当下仍然具有相当可观的优势。另外,在看到中国制造业这些年向东南亚等地迁移的同时,也应看到不少重要或工艺较为复杂的部件仍然由中国输出,是与当地廉价劳动力结合完成最后的生产环节,这实际上也结合了中国产业升级发展中的资本“走出去”过程,可以因势利导融入“一带一路”合作。

综合而言,中国近年来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局面,积极方面是主流,主要的发展指标可圈可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支持下正在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必须放眼全局,在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努力中,兼顾制造业低中高端发展,区分他们面临的不同发展情况,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向高端突破的升级发展为龙头,获得可持续发展。

编辑来源:来源:环球时报 贾康(作者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延伸阅读



Email: chinabobli@126.com or china@ishipoffshore.com Tel电话: +86-21-54362186/ Fax传真:+86-21-64041979

沪ICP备15015253号 www.beian.miit.gov.cn 国际船舶海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Powered by International Ship & Offshore Magazine


Powered by DIY-Page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