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Home | 收藏本站 | 订阅 | 登录 | 注册 | 手机网 | 微博 | 微信 | 下载中心Download 2015/03/11 10:52:45


江南造船成功向非洲出口LNG浮式再气化单元FRU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成功交付28000立方米LNG浮式再气化单元(以下简称FRU)。该单元是C型罐中再气化能力最大的小型FRU,交付后将在非洲进行终端再气化试验并为当地的基础建设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该单元的交付也标志着公司从船舶工程面向海洋工程跨出了关键一步。

LNG接收站和储运物流技术2020上海峰会将于12月22-23日举办的筹备单位国际船舶海工网了解到。

该单元总长94.90米;型宽38.4米;型深19.8米;设计吃水6.70米,结构吃水7.00米;再气化模块五套,每台再气化能力67吨/小时;载重吨约14000吨;本船入BV船级社,执行海工涂装标准(NORSOK M501)。

作为海工平台,该平台必须符合海工规范要求。与常规船舶一般以5年为间隔进行入坞检修维护不同,该平台投入使用后25年以内不用进坞,如此长时间的工作,要求该平台必须扛得住磨炼。

全球首制加上质量要求高,为了确保顺利建造,项目组在前期进行深入演练,最终排查识别出此平台建造关键点,包括液货系统、大尺寸液罐、双燃料发电机以及桩柱系泊。为攻克这些关键点,项目团队做出了很大努力。

液货系统自今年5月份起,开始液货不锈钢管施工,为精益求精建造,项目组及时梳理了焊接要求细则,包括焊前、焊中、焊后三道工序中共40条细则。施工过程中,每一条测试数据均记录在册,凭借详细数据跟踪,该项目的焊缝一次探伤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

FRU采用IMO C型罐,但与江南以往建造的30000方LNG船的C型液罐不同,它是名副其实的“大尺寸”,其内置罐体长度达74.5米,超出常规罐体长度两倍有余。尺寸的不同导致液罐的驳运、吊装、泵水试验以及液罐建造周期难度都有了较大提升。经过详尽策划,项目组将单罐建造分为22个分段,采用6总段划分建造,确保了建造速度;而为了顺利驳运,公司甚至对驳运涉及的路线进行了重修拓宽。

与常规船舶采用缆绳系泊不同,FRU采用了桩腿式系泊方式——“固定垂直桩加抱箍系泊”。在她的右舷配置了六根江南自主研发的固定抱箍装置,靠岸时候,六根抱箍套入插入海底的六根垂直桩,桩腿的直径粗达2.5米,为了制约水平面上的位移并尽量减少垂直方向的摩擦力。特地在每根抱箍结构内侧放置了四个高分子材料碰垫使抱箍之间留有100mm左右的间隙。保证在系泊海域最恶劣的工况下FRU的定位并承受波浪引起的垂向运动。

文件准备也是“一道大关”,建造过程中不仅需要项目的合格证书,更需要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的文本资料。“单单是液货调试的回路检查过程文件,就有6000多页,全部摞起来大概就有近70cm,要小半个人那么高。而这样的检查项在整艘FRU上,数不胜数。

另一个难题是疫情的影响,很多服务商无法到位,建造组采用远程交流、自主研究,最终完成除了配电板以及电机以外超过80%的自主调试率。

“虽然有首次建造以及疫情影响特别是确保高质量交付的原因,但我们对该项目的进度还是不满意”,平台虽已交付,但建造组没有停止思考,“但有了这次经验,我们相信下一次我们会造的更快”。

据悉,FRU离厂后,踏上前往非洲的征程。

编辑来源: 策划/ 蔡勤宏 余俊伟 周勇 图/ 阮瑞旻 文/ 陈蕾婷 编辑/ 孙新明 单镜源

为满足国内外沿海和内河对大中小型LNG接收站、储运、转运、槽运、管网、加注、推场罐式接收、罐式储运物流等的规划、建设、营运、管理、改善、优化、配套服务、国内外合作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在国内外成功举办了系列专题论坛、峰会、展览的基础上,总部上海的国际船舶海工网,正在筹备联合相关单位,计划于2020年12月22日-23日在上海市中心举办“2020年LNG接收站和储运物流技术上海峰会”,同期还将举办“2020年港口码头新技术应用上海国际论坛”,峰会论坛届时将邀请来自国内外的港口码头业主、LNG厂商、LNG货主、港务管理、运营商、EPC单位、建造厂、设备厂商、配套厂家、施工单位、政府部门、规划、研发设计、航运、物流、航道、疏浚、贸易、服务和投资等单位代表参加,交流、探讨和分享大中小型LNG接收站、储运、转运、管网、槽运、加注、推场罐式接收、储运物流等的发展动态和港口码头产业新技术应用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等。

咨询报名邮件:china@ishipoffshore.com 或 seahow@vip.163.com


延伸阅读



Email: chinabobli@126.com or china@ishipoffshore.com Tel电话: +86-21-54362186/ Fax传真:+86-21-64041979

沪ICP备15015253号 www.beian.miit.gov.cn 国际船舶海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Powered by International Ship & Offshore Magazine


Powered by DIY-Page 8.3